我們愛旅行:天津有什麼好吃的小吃?
天津有什麼好吃的小吃?,天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彙集了八方來客,也帶來了八方美食,構成了天津特色的津門美食。提起天津的小吃,既有獨特的色、香、味,又物美價廉,尤為天津人所樂道。市文史館館員許杏林老人介紹,當年天津的風味小吃多種多樣,以南市、河北大胡同(今紅橋大胡同)及鳥市等地最為著名,種類不下百餘種。其中,有些小吃成於明代、風行清朝流傳至今,有些小吃銷聲匿跡,留給人們一段段美麗的傳說故事。
煎餅檭子哪來的
煎餅檭子和鍋巴菜是天津所獨有的,煎餅檭子和鍋巴菜一起吃,那才別有風味。據說煎餅檭子和鍋巴菜都是百年前由山東傳來的經天津人改進成這個樣子的。《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老先生在康熙初年寫過《煎餅賦》,顯示出煎餅的起源蹤跡:「煎餅之制」先「溲合米豆,磨如膠煬」(即把米、豆一類穀物用水浸泡,然後用磨磨成較稠的漿汁),然後把米、豆漿放進盆中,舀上一勺,放在燒熱的鐵鐺上,用扒子急急攤平,便「黃白忽變,斯須而成」。
「有的地方的煎餅用白麵和水,那樣的煎餅吃到嘴裡當然難以下嚥。而天津煎餅的主料是綠豆、小米、蝦米(皮米)、香料和水磨成漿。煎餅要用平鍋現攤現賣,每張煎好(可加攤一個雞蛋)裹一油條成卷,煎鍋塗油少許,再煎片刻,稍焦,抹麵醬,撒蔥花,折起稱為『一套』。」張仲介紹說,當年的煎餅卷的檭子是「套環兒」檭子,俗稱「劈兒」,是將面劑切成四股,有的還從切口中套一下,使其炸得更透,看著好看。有的也用煎餅卷檭子箅吃,香脆適口,風味各異。
鍋巴菜裡都有嘛
天津鍋巴菜同煎餅檭子一樣,皆風行津門不衰。但是,絕不可把鍋巴菜,與炒菜或蔬菜的「菜」字聯想。天津的鍋巴菜,在口語中稱為「嘎巴菜」,鍋巴菜一定要加香菜、辣子,而且是辣糊才有味兒。鍋巴菜都用純素的鹵子(用清油煸茴香、蔥薑末,加鹽、醬油、芡粉、水製成滷汁),加入煎餅(豆漿攤成的薄片,切棋子塊),經滷汁浸過,盛入碗中,再添加麻醬、腐乳汁、香菜(喜辣者加辣糊)即可食用。鍋巴菜一要煎餅攤得薄,二要打鹵用洗麵筋洗出來的漿粉。煎餅檭子和鍋巴菜都是熱吃的,夏天也如此,他們都是以綠豆為主料,佐以小米,所以能解毒清熱,開胃健脾,化淤滯,療便秘,有益健康,百吃不厭,而且酒後可解酒。張仲說,舊時天津經營煎餅檭子和鍋巴菜的小販遍地都是,許多在當地都小有名氣,但作為小吃,太出名的還不多。
王寶山的藥糖能治病
吃糖也治病,您相信嗎?舊時天津有專門賣藥糖的小販,一邊吆喝一邊講解藥糖治病種類,他們的吆喝與眾不同,腔調合轍押韻。談起賣藥糖的吆喝,許杏林老人還饒有興趣地給記者唱了起來:「賣藥糖,哪位吃藥糖,香桃蜜桃,沙果葡萄;金橘那個蘋果,清痰去火。橘子還有蜜柑,痧藥仁丹;蘋果還有香蕉,杏仁茶膏……」真不敢相信,賣藥糖竟然能唱出這麼多花樣。
許杏林老人介紹說,所謂藥糖,就是把砂糖熬到一定火候時,加進各種中藥材,如砂仁、豆蔻、玫瑰、紅花、鮮薑、薄荷等;糖熬好後倒在一塊大石板上,並拉成條狀,再用刀切成小塊。他的門前放著糖鍋,青石板的案子上擺著各種中藥材,當場製作,做好就賣,店前常常圍著許多人。談及藥糖,就不能不提到天津第一個賣藥糖的人———王寶山。
據知情人講,王寶山年輕時為居住在天津的一名法國人做傭人,後來法國人回國了,將自己的一些不用的物品送給了王寶山,這裡面有一些是法國的食用香精。王寶山得到後,經過自己的研究,將這些香精融合到藥糖裡面,製作出了許多新奇口味的藥糖,比如橘子味、蘋果味、蜜桃味等等,特別受歡迎。由於王寶山為法國人當了幾年差,衣著服飾打扮非常「時髦」:頭戴一頂舊禮帽,身穿破舊的西裝,內衣已泛黃黑色,套一雙不合腳的破皮鞋,還戴著一副缺一條鏡腿的舊金絲邊眼鏡,用繩子拴好後套在耳朵上。與其他小販在一起,顯得格外扎眼,也因此給買藥糖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寶山還自創一套吆喝的方法和唱腔,將自己的藥糖品種一一唱出,他的嗓音洪亮,唱腔婉轉上口,離老遠就能聽到他的吆喝。孩子們除了買藥糖,還要多停一會兒聽他唱幾句。許杏林說,1941-1943年期間他在匯文中學唸書,放學時都要從王寶山的攤前路過。當時,一個銅板可以買幾塊藥糖,非常便宜,聽完王寶山唱一段後就買幾塊藥糖回家吃。後來,許多賣藥糖的人都按他的唱腔,將賣藥糖的歌謠偷學過去,從此,「賣藥糖……」的吆喝聲在天津城此起彼伏。不過,許多人的嗓音實在難聽,挺好的唱詞經他們唱出來就變了味。所以有時天津人形容一個人的嗓子不好,唱歌難聽,就說這個人像個賣藥糖的。
回味雞湯老豆腐
豆漿、豆腐腦是天津最常見的小吃,早晨起來,坐在路邊的小吃店要一碗豆漿或豆腐腦,再來一個燒餅夾檭子,吃完了一抹嘴,走人,上班去了。不過,舊時天津有賣豆腐腦和老豆腐的,人們很容易將它們混為一談,天津民俗學家張仲先生指出,豆腐腦和老豆腐是兩回事:豆腐腦,以嫩豆腐為主料,盛入碗中,澆上鹵,再放少許辣椒油、蒜汁即可食用;老豆腐,以硬豆腐為主料,盛到碗裡,澆灑上醬油、蒜汁、韭菜花、豆瓣醬、辣椒油、花椒油、稀麻醬等佐料,味道鮮鹹,清香爽口。
天津人雖然對於吃很在行,但有時對於食物的名稱卻不太在意。很多天津人已經把「老豆腐」和「豆腐腦」當作了一回事。但是,對於好吃、會吃、懂吃的天津人來說,雖然不至於到「割不正不食」的地步,但飲食大事也不能馬虎。市文史館館員許杏林老人說,舊時天津賣豆腐腦的小店都打出「雞湯老豆腐」的招牌,其味道鮮美與今日只有顏色沒有味道的老豆腐不可相提並論。
許杏林老人說,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東門外有個賣老豆腐的豆腐房,這家的雞湯老豆腐可謂一絕,雖然門臉不大,但每天早上都人滿為患。來此時間長了,這家做老豆腐的訣竅多少被瞭解了一些。實際上,從這家賣「雞湯老豆腐」的招牌就可以猜到應該是雞湯吊制的湯鹵。現在的老豆腐湯鹵多數只是用油先炸幾個大料瓣,然後用蔥薑爆香,加入水和醬油、鹽煮開,其間多少放入一些花菜、木耳、香乾,有的也放些肉末,等到湯開後勾芡,飛一些雞蛋。而過去這家店主人做湯鹵不用水,而是用整只老母雞燉一大鍋雞湯,完全用雞湯打鹵。再加上湯鹵內的口蘑、黃花菜、木耳、雞蛋和漂在湯鹵中的雞絲構成一道美妙絕倫的小吃。相比之下,雞湯老豆腐和現在老豆腐的味道之分不言自明。
天津的老豆腐一要湯鹵好吃,二要豆腐細嫩,三要小料齊全。天津老豆腐的小料包括辣椒油、花椒油、麻醬汁、蒜汁、醃韭菜花等。湯鹵之上,雪白的嫩豆腐漂在上面,幾種小料在表面一撒,徐徐熱氣從碗中向上升起,吃一口燒餅喝一口老豆腐,雖然簡單,但滋味之美妙不可言說。
另注:羊湯美味啊..紅橋區那裡新紅橋一下橋西於莊那裡有個漢民開的羊湯叫馬記非常好吃..裡面有牛血而且他們的牛眼也特棒他家自己調的三合油好極了~~~~~~還有北辰的一家在果園新村那裡有家回民弄的牛肉湯..也非常好..好像在果園中道上..
還有沙板糖,豆根糖,熟梨膏呢
還有原來晚上鞍山西道有一家賣煎餅果子的具體位址忘記了那家專門夜裡開..味道也不錯...不過不知道現在還開不開..門臉特小...但是味道巨好天天排長隊
天津有什麼好吃的小吃?,天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彙集了八方來客,也帶來了八方美食,構成了天津特色的津門美食。提起天津的小吃,既有獨特的色、香、味,又物美價廉,尤為天津人所樂道。市文史館館員許杏林老人介紹,當年天津的風味小吃多種多樣,以南市、河北大胡同(今紅橋大胡同)及鳥市等地最為著名,種類不下百餘種。其中,有些小吃成於明代、風行清朝流傳至今,有些小吃銷聲匿跡,留給人們一段段美麗的傳說故事。
煎餅檭子哪來的
煎餅檭子和鍋巴菜是天津所獨有的,煎餅檭子和鍋巴菜一起吃,那才別有風味。據說煎餅檭子和鍋巴菜都是百年前由山東傳來的經天津人改進成這個樣子的。《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老先生在康熙初年寫過《煎餅賦》,顯示出煎餅的起源蹤跡:「煎餅之制」先「溲合米豆,磨如膠煬」(即把米、豆一類穀物用水浸泡,然後用磨磨成較稠的漿汁),然後把米、豆漿放進盆中,舀上一勺,放在燒熱的鐵鐺上,用扒子急急攤平,便「黃白忽變,斯須而成」。
「有的地方的煎餅用白麵和水,那樣的煎餅吃到嘴裡當然難以下嚥。而天津煎餅的主料是綠豆、小米、蝦米(皮米)、香料和水磨成漿。煎餅要用平鍋現攤現賣,每張煎好(可加攤一個雞蛋)裹一油條成卷,煎鍋塗油少許,再煎片刻,稍焦,抹麵醬,撒蔥花,折起稱為『一套』。」張仲介紹說,當年的煎餅卷的檭子是「套環兒」檭子,俗稱「劈兒」,是將面劑切成四股,有的還從切口中套一下,使其炸得更透,看著好看。有的也用煎餅卷檭子箅吃,香脆適口,風味各異。
鍋巴菜裡都有嘛
天津鍋巴菜同煎餅檭子一樣,皆風行津門不衰。但是,絕不可把鍋巴菜,與炒菜或蔬菜的「菜」字聯想。天津的鍋巴菜,在口語中稱為「嘎巴菜」,鍋巴菜一定要加香菜、辣子,而且是辣糊才有味兒。鍋巴菜都用純素的鹵子(用清油煸茴香、蔥薑末,加鹽、醬油、芡粉、水製成滷汁),加入煎餅(豆漿攤成的薄片,切棋子塊),經滷汁浸過,盛入碗中,再添加麻醬、腐乳汁、香菜(喜辣者加辣糊)即可食用。鍋巴菜一要煎餅攤得薄,二要打鹵用洗麵筋洗出來的漿粉。煎餅檭子和鍋巴菜都是熱吃的,夏天也如此,他們都是以綠豆為主料,佐以小米,所以能解毒清熱,開胃健脾,化淤滯,療便秘,有益健康,百吃不厭,而且酒後可解酒。張仲說,舊時天津經營煎餅檭子和鍋巴菜的小販遍地都是,許多在當地都小有名氣,但作為小吃,太出名的還不多。
王寶山的藥糖能治病
吃糖也治病,您相信嗎?舊時天津有專門賣藥糖的小販,一邊吆喝一邊講解藥糖治病種類,他們的吆喝與眾不同,腔調合轍押韻。談起賣藥糖的吆喝,許杏林老人還饒有興趣地給記者唱了起來:「賣藥糖,哪位吃藥糖,香桃蜜桃,沙果葡萄;金橘那個蘋果,清痰去火。橘子還有蜜柑,痧藥仁丹;蘋果還有香蕉,杏仁茶膏……」真不敢相信,賣藥糖竟然能唱出這麼多花樣。
許杏林老人介紹說,所謂藥糖,就是把砂糖熬到一定火候時,加進各種中藥材,如砂仁、豆蔻、玫瑰、紅花、鮮薑、薄荷等;糖熬好後倒在一塊大石板上,並拉成條狀,再用刀切成小塊。他的門前放著糖鍋,青石板的案子上擺著各種中藥材,當場製作,做好就賣,店前常常圍著許多人。談及藥糖,就不能不提到天津第一個賣藥糖的人———王寶山。
據知情人講,王寶山年輕時為居住在天津的一名法國人做傭人,後來法國人回國了,將自己的一些不用的物品送給了王寶山,這裡面有一些是法國的食用香精。王寶山得到後,經過自己的研究,將這些香精融合到藥糖裡面,製作出了許多新奇口味的藥糖,比如橘子味、蘋果味、蜜桃味等等,特別受歡迎。由於王寶山為法國人當了幾年差,衣著服飾打扮非常「時髦」:頭戴一頂舊禮帽,身穿破舊的西裝,內衣已泛黃黑色,套一雙不合腳的破皮鞋,還戴著一副缺一條鏡腿的舊金絲邊眼鏡,用繩子拴好後套在耳朵上。與其他小販在一起,顯得格外扎眼,也因此給買藥糖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寶山還自創一套吆喝的方法和唱腔,將自己的藥糖品種一一唱出,他的嗓音洪亮,唱腔婉轉上口,離老遠就能聽到他的吆喝。孩子們除了買藥糖,還要多停一會兒聽他唱幾句。許杏林說,1941-1943年期間他在匯文中學唸書,放學時都要從王寶山的攤前路過。當時,一個銅板可以買幾塊藥糖,非常便宜,聽完王寶山唱一段後就買幾塊藥糖回家吃。後來,許多賣藥糖的人都按他的唱腔,將賣藥糖的歌謠偷學過去,從此,「賣藥糖……」的吆喝聲在天津城此起彼伏。不過,許多人的嗓音實在難聽,挺好的唱詞經他們唱出來就變了味。所以有時天津人形容一個人的嗓子不好,唱歌難聽,就說這個人像個賣藥糖的。
回味雞湯老豆腐
豆漿、豆腐腦是天津最常見的小吃,早晨起來,坐在路邊的小吃店要一碗豆漿或豆腐腦,再來一個燒餅夾檭子,吃完了一抹嘴,走人,上班去了。不過,舊時天津有賣豆腐腦和老豆腐的,人們很容易將它們混為一談,天津民俗學家張仲先生指出,豆腐腦和老豆腐是兩回事:豆腐腦,以嫩豆腐為主料,盛入碗中,澆上鹵,再放少許辣椒油、蒜汁即可食用;老豆腐,以硬豆腐為主料,盛到碗裡,澆灑上醬油、蒜汁、韭菜花、豆瓣醬、辣椒油、花椒油、稀麻醬等佐料,味道鮮鹹,清香爽口。
天津人雖然對於吃很在行,但有時對於食物的名稱卻不太在意。很多天津人已經把「老豆腐」和「豆腐腦」當作了一回事。但是,對於好吃、會吃、懂吃的天津人來說,雖然不至於到「割不正不食」的地步,但飲食大事也不能馬虎。市文史館館員許杏林老人說,舊時天津賣豆腐腦的小店都打出「雞湯老豆腐」的招牌,其味道鮮美與今日只有顏色沒有味道的老豆腐不可相提並論。
許杏林老人說,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東門外有個賣老豆腐的豆腐房,這家的雞湯老豆腐可謂一絕,雖然門臉不大,但每天早上都人滿為患。來此時間長了,這家做老豆腐的訣竅多少被瞭解了一些。實際上,從這家賣「雞湯老豆腐」的招牌就可以猜到應該是雞湯吊制的湯鹵。現在的老豆腐湯鹵多數只是用油先炸幾個大料瓣,然後用蔥薑爆香,加入水和醬油、鹽煮開,其間多少放入一些花菜、木耳、香乾,有的也放些肉末,等到湯開後勾芡,飛一些雞蛋。而過去這家店主人做湯鹵不用水,而是用整只老母雞燉一大鍋雞湯,完全用雞湯打鹵。再加上湯鹵內的口蘑、黃花菜、木耳、雞蛋和漂在湯鹵中的雞絲構成一道美妙絕倫的小吃。相比之下,雞湯老豆腐和現在老豆腐的味道之分不言自明。
天津的老豆腐一要湯鹵好吃,二要豆腐細嫩,三要小料齊全。天津老豆腐的小料包括辣椒油、花椒油、麻醬汁、蒜汁、醃韭菜花等。湯鹵之上,雪白的嫩豆腐漂在上面,幾種小料在表面一撒,徐徐熱氣從碗中向上升起,吃一口燒餅喝一口老豆腐,雖然簡單,但滋味之美妙不可言說。
另注:羊湯美味啊..紅橋區那裡新紅橋一下橋西於莊那裡有個漢民開的羊湯叫馬記非常好吃..裡面有牛血而且他們的牛眼也特棒他家自己調的三合油好極了~~~~~~還有北辰的一家在果園新村那裡有家回民弄的牛肉湯..也非常好..好像在果園中道上..
還有沙板糖,豆根糖,熟梨膏呢
還有原來晚上鞍山西道有一家賣煎餅果子的具體位址忘記了那家專門夜裡開..味道也不錯...不過不知道現在還開不開..門臉特小...但是味道巨好天天排長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