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蘭州為什麼被稱為金城?

蘭州為什麼被稱為金城?,蘭州歷史
蘭州是黃河上游的一座古城。說是古城,那只是史書的記載,古渡關城並無多少留存。不過,有了穿城而過的黃河,蘭州的文明史就可以追溯到很遠——

遠在新石器時代,黃河及其支流大通河。莊浪河、溪水和苑川河兩岸的階地上,就有蘭州的先民們生息、繁衍,創造了黃河上游輝煌的馬家窯文化,將絢麗多彩的彩陶藝術推向了巔峰。這裡也是中國青銅的發源地。在5000年前的東鄉林家遺址中,曾出土了全國最早的鋼刀,而在永登的蔣家坪遺址中出土的鋼刀,也已有4300多年的歷史。

自夏、商、周至春秋時期,蘭州屬古雍州之氏羌牧地。西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西征,正式將蘭州地區納入秦的版圖,成為秦國隴西郡的屬地。蘭州真正建城,並成為西北軍事重鎮的歷史則始自西漢時期。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瞟騎將軍霍去病奉命「將萬騎,出隴西」,在河口西南側北渡黃河,西征河西匈奴。是年,在凱旋歸途中,於西固北側南渡黃河,並命其禮賓官李息主持,在今西團區黃河南岸修築了蘭州歷史上第一座城堡,取名「金城」,意寓「言城之堅,如金鑄成」,希翼其「固若金湯,堅不可摧」。也有人說,因當年築城時挖出了金子而名之;或日該城位於京城長安(今西安)之西,當以五行中「金」字命名,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不過,(韓非子?用人)中載有「不謹蕭牆之患,而固金城於遠境」一語,極言城池之永固,成為今天正確理解「金城」一詞含義的一把鑰匙。漢昭帝始元六年(西元前sl年),西漢政府以「邊塞闊遠」,「羌番為敵」之故,從漢武帝時設立的天水。隴西、張掖三郡中各取二縣,以允吾(音鉛牙,今青海民和縣東下川口一帶)為郡置,始設了金城郡,轄13縣。其中6縣在今蘭州市境內。

自此至隋初的六七百年間,金城郡置隨西北少數民族的侵擾和行政區域的分合,先後遷至襄武(今隴西)、允吾、榆中、西固城等地,後又遷至榆中縣的苑川和子城,轄地也時有變更。此間,在西元265年,鮮卑貴族乞伏國仁建立了西秦政權,定都於金城(今蘭州市榆中縣境內)。

蘭州作為中國這一陸都古城的州名,始於隋開皇元年(西元581年),文帝廢郡置州後設立的蘭州總管府,因市南有巍峨挺拔的皋蘭山而名之「蘭州」。皋蘭山高2129.6米,是城南的一道天然屏障,當時黃河從山北腳下流過。(資治通鑒)記載,「皋蘭者,音為皋來,河的稱呼」。蘭州大學魏晉賢先生考證,「皋蘭」是古代羌語「河」之意,皋蘭山自然指河邊的高山了。古代的部分羌語轉換成了蒙語,今天的蒙古人仍有把河叫「皋蘭」即是佐證。(蘭州古今注)則說,皋蘭是匈奴語的音譯,「亦當高峻之意」。(重修皋蘭縣誌)則認為因山上長有一種叫「皋蘭」的蘭草而得名。也有人解釋皋蘭為蒙語『飛奔的駿馬」之意,真是眾說紛壇,莫衷一是。隋朝末年,黃河河道逐漸從皋蘭山下北移,昔日的河漫灘和河心灘地陸續淤塞成二級階地,皋蘭山北麓半坡的居民隨之北遷至新設置的五泉縣內。城郭修在今五泉山和鼓樓巷之間,北以黃河為險,東西長600餘步,南北寬約300餘步?。

至北宋時期,隨河道繼續北移,為防守之利,於神宗元豐六年(西元1083年)三月,在舊城址北側,又依河另築新城,其「基巖狀如石龜,伏城垣下」,故名「石龜城」。明洪武十年(西元1377年),指揮同知王得對石龜城加以擴建,其後歷代又在內城的東。西、南三面增築外廓和深、廣各3丈的護城壕,開設郭門9個,敵樓16座。西元1399年,明肅王遷府至蘭州(今省政府駐地)。清朝屢加修聾,以磚包砌牆,北築石堤,使蘭州城成為防禦外邦入侵的一個堅固的軍事防禦工程。

蘭州作為甘肅的省會,始於清康熙五年(西元1666年)。清政府設立甘肅行省後,甘肅巡撫以蘭州府為省會駐地。1923年設立蘭州市政籌備處,進行建市籌備。但1928-193D年連續三年的乾旱使甘肅赤地千里,蘭州僅有8600多人,如此慘景,談何建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蘭州的地位日漸重要,甘肅省政府倡議設市,後因時局多變,籌備工作屢經停頓。直到1941年7月1日蘭州才正式建市,市長蔡孟堅成為蘭州市現代建設時期的第一任帶頭人。
1949年8月26日,彭德懷元帥率領人民解放軍解放蘭州的炮火聲迎來了新世紀的曙光。從此,蘭州城池的歷史改變了寫法。

蘭州城池的興衰,只不過是歷史滄桑的一種表像。蘭州古城的真正意義在於以黃河為天塹,雄踞西北的重要戰略地位。缺乏詳實的史料記載和完好的古渡遺址,我們只能在黃河岸邊,去傾聽黃河波濤柔和的合聲,去遙想當年踏上浮橋渡河的千軍萬馬該是怎樣一種氣勢!

「倚巖百丈侍雄關,西域咽喉在此間」。一條並不寬闊的河道,橫阻於絲綢古道,對古人來說無疑是一大天塹。攻城掠地的雄師鐵騎要過河,步履艱難的絲路旅人要過河,於是就有了黃河古渡和金城關。遺憾的是,史志的記載者似乎對此不屑一顧。從鳳毛鱗角的資料中得知,可能就在霍去病河西之戰後,首先開設了金城古渡和金城關。另有一說認為,漢神爵元年(西元前61年),趙充國率兵6萬「馳至金城,擊叛羌,降其萬餘人」後築。金城古渡就設在當年李息督修的金城旁邊,與靖遠縣的鴿陰渡口、索橋渡口和永靖縣的臨津渡口一道,並稱為黃河上的四大渡口。不過,蘭州的黃河渡口似乎不只一處,而是在西固區的鐘家河以下共有四處,並稱金城古渡。據考證,霍去病西征歸來;趙充國西擊諸羌;三國時魏國從河西調軍以抵抗姜維對狄道(今臨挑)的出擊;及北周太祖西征姑臧(今武威)的三萬銳騎都曾取道於金城古渡。

漢金城古渡中,有遺址保留的要數青石關渡口了。青石關位於今西團區新城鄉西之黃河八盤峽南岸,因背依青石山而得名。青石關渡口自西漢以來一直是橫跨黃河最雄險的大渡口之一,連接中原和新疆。青海的交通要道。西元392年秋,後涼國王呂光派其弟呂寶進攻西秦國;在青石關南岸展開過殘酷的秦涼大戰,死傷過萬。清康熙十四年(西元1675年),吳三桂謀反,蘭州守備叛亂回應,甘肅提督張勇急令西寧總兵官五進寶率兵討伐,渡青石關渡口;擊敗了蘭州叛軍。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清政府在渡口背靠的青石山山嘴處,依山臨河,修建了青石關隘。關城寬僅20米,駐軍把守,使關渡有一夫閉關,全渡緊鎖之勢。解放後修建蘭青鐵路時,拆毀關城。

金城關則為漢朝修築的另一重要關隘。初時關址在今西固沙井驛大橋附近。至北周武帝(西元561-578年)時,移至今蘭州市黃河北岸中山鐵橋西約1公里處的金山寺西山腰隘處。有一夫擋關,萬人莫敵之勢。宋代重築了關城。明代屢加修尊,設施堅固,形制壯觀。可惜,1942年興修蘭新公路時,因地狹而毀,再也難覓其遺跡了。

右了雄險的金城關,固然可以憑關固守,使黃河以西、以北的少數民族望而卻步,但是從蘭州渡河西行也只有選擇金城古渡。於是,北周武帝便在金城關對岸開設了金城津渡口。不過,金城古渡離金城郡治更近,使新開的金城津渡顯得並不十分重要。直到唐初金城郡治遷到五泉縣後,才使金城津逐漸成為「控扼要衝,通道西域」的一大要津。

「雲雷天塹,金湯地險,名藩自古皋蘭;營屯繡錯,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關。」自古以來蘭州就是這樣一處雄關重鎮。今日的蘭州,再也見不到昔日戒備森嚴的關城和浮船相連的古渡,更難覓營堡墩台的殘垣和雄師鐵騎的蹄痕,一座繁華的現代都市很難讓人把她和戰爭連在一起。古代的蘭州也曾是茶馬市場,但軍事防禦似乎比商貿互市更為重要,因此便雄險有餘,而繁榮不足。「金城置郡幾星霜,漢代窮兵拓戰場。豈料一時雄武略,遂令千載重邊防。」譚嗣同一首七言律詩,形象地說明了兩千年來蘭州雄踞西北的戰略地位。一代文豪葉聖陶、茅盾、劉白羽、范長江、秦牧等都曾描寫過蘭州的原始與荒涼。今非昔比,現代文明的洗禮已使蘭州面目全非。如果他們能故地重遊,一定會大吃一驚。今天,一切的歷史都已成為過去,蘭州作為一座繁榮的現代都市,正以其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