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杭 州的 簡介

杭州的簡介,杭州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創造了璀璨的良渚文化。
唐宋時期,杭州經濟的發展帶來文化的繁榮,特別是詩詞藝術得到蓬勃發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和宋代詩詞大家蘇軾,曾先後任職杭州,寫下大量吟詠西湖山水的名篇佳作,膾炙人口,留傳至今。
吳越國時,杭州文化建設上以造像藝術的成就最為突出,其中煙霞洞內的十六羅漢和慈雲嶺南坡石壁上的7尊造像,雕刻精美,尤為著名。其風格上襲唐代,下啟宋代,具有鮮明的江南特點。飛來峰造像也在杭州文化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宋室南渡,汴梁等地的藝人雲集杭州等地,大大促進了藝術的繁榮。南宋杭州的繪畫藝術,名家輩出,高手如雲。成立於紹興年間的南宋畫院,集北宋南渡畫家和江南繪畫高手於一堂,宮廷繪畫空前發展,造就了大批多才多藝的繪畫人才,創作了眾多具有時代風格的繪畫作品。在南宋150年的歷史中,有姓名可考的畫院畫家近120人,其中李唐、劉松年、馬遠、夏s輳懦頗纖嗡拇蠹搖?br>南宋時期,杭州刻書業也十分繁榮,成為浙江乃至全國刻書和出版業的中心。城區鼓樓至眾安橋一帶是書坊集中之地,亦是出版發行的主要場所。其時有國子監刻書,刻印精美,為全國之冠,曾刻有《周易傳》、《十三經》、《史記》等十七史,計1662卷。宋元間,中國戲曲兩大體系的北曲和南曲先後在杭州得到發展,有雜劇、院本、唱賺、諸宮調、傀儡、影戲等,可謂百戲雜陳。專業性演出場所——瓦捨勾欄的大量出現,說明杭州戲劇演出的興盛。
元代,杭州繼大都(北京)之後,成為全國雜劇盛行的又一個中心。元代至明初,杭州湧現了一大批雜劇作家和優秀演員。被譽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鄭光祖,所作雜劇18種,以《倩女離魂》最有影響。曾任杭州路總管的楊梓,所作《霍光鬼諫》等3種均有傳本。元曲大家關漢卿一度來杭,與杭州的書會才人廣泛接觸,進一步推動了南戲的發展。自溫州傳入的南戲,在杭州盛行二百餘年,在我國戲劇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歷時三年畫成一幅二丈四尺長的《富春山居圖》長卷,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瑰寶。
明清時期,由宋元南戲發展而成的傳奇劇盛行,杭州人洪f所作《長生殿》與《牡丹亭》、《桃花扇》齊名。杭州還出現在宋代話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俗小說,包括長篇章回小說、白話短篇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獨放異彩。明清杭州藏書業甚為發達,至清代達到了鼎盛時期,藏書家層出不窮。趙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書數萬卷,其中多精品,人稱“谷林小山堂圖籍埒於秘省”。瓶花齋主吳焯,所藏之書宋、遼、金、元、明五代齊全。杭州八千卷樓主丁丙是清代全國四大藏書家之一,藏書總數達二十萬卷。杭州文瀾閣是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樓之一,成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現藏有《四庫全書》3461種,36,917冊。這一時期廣為流傳的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均發生在杭州,在中國民間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清末,杭州城市人口增多,小市民階層崛起,為杭州民族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當時地方戲曲遍地開花,杭州成為古運河畔戲曲流布、會集的中心。拱宸橋一帶的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畸形發展,繼天仙茶園之後,又修建了榮華、陽春等茶園。這些茶園大多演出京劇,汪桂芳、譚鑫培、周信芳、蓋叫天等京劇名伶均曾在此演出。由於各劇種的彼此競賽,相互交流,使杭州本地劇種也得以博採眾長,迅速形成並發展起來。民國12年(1923年),杭州的宣卷愛好者組織民樂社,排演西湖民間故事劇,演出後深受群眾歡迎,遂定為“武林班”,是為杭劇之雛形。到22年前後,杭州已有民樂社、同樂社、同民社等14個杭劇班社。
杭州的滑稽戲,初為說唱“小熱昏”,逐漸發展成化妝表演,稱為“獨腳戲”;後受文明戲影響,形成滑稽戲,進上海後又有很大發展。越劇源於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調。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落地唱書藝人在杭州轄縣於潛樂平鄉、餘杭陳家莊率先登上舞台,以後在杭州及轄縣廣為流傳。30年代,杭州成為女子越劇大本營。著名越劇演員姚水娟、袁雪芬、筱丹桂、徐玉蘭、張桂鳳等都曾在杭州登台演戲,並陸續從杭州進入上海。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將杭州闢為對外通商口岸後,西方文化源源不斷地輸入杭州。杭州的民族文化藝術開始吸收外來的東西,在中西文化結合的道路上邁出了步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留日中國學生組成的新劇團體春柳社先期回國的部分成員,組成春陽社、進化團來杭州演出,傳播新劇的種子。民國6年(1917年),樊迪民組建杭州迪聲新劇團,為杭州最早的話劇團體。五四運動以後,杭州話劇有了新的發展。17年,由田漢率領的南國社到杭州,在湖濱體育場連演5天。田漢還在杭州創作和首演《湖上的悲劇》。18年,由洪深率領的上海復旦劇社來杭州演出。這些都對杭州話劇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抗戰初期,一批愛國青年紛紛組織話劇社團,宣傳抗日救亡,播撒革命種子。
電影藝術傳入杭州是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是年五月,拱宸橋陽春茶園公開放映“西洋電光影戲”。以後,基督教和青年會的外國傳教士,也經常在杭州等地放映電影。滬杭鐵路通車以後,杭州商人在城站旅館樓頂搭棚,開設樓外樓茶園(遊藝場),放映電影。民國10—26年,杭州設有大世界電影場、杭州影戲院、東方大戲院、西湖大禮堂電影院、聯華大戲院等5處固定放映場所。30年代,杭州聯華大戲院接連放映左翼進步影片《大路》、《桃李劫》、《漁光曲》以及蘇聯影片《夏伯陽》等,對喚醒民眾,激勵抗日意志起了重要作用。
西洋藝術開始影響我國美術領域。五四運動前,李叔同在浙江兩級師範教授繪畫、音樂,開西洋藝術傳入中國之先河。民國17年(1928年),在蔡元培宣導下,杭州成立我國第一所國立藝術院,提出以“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為辦學宗旨。該院首任院長林風眠開創把中國畫中的筆力線條,與西洋畫中的色塊、色調兩種不同表現手法融為一體,他畫的風景、靜物、動物在國內外贏得很大聲譽。曾在該校執教的教師黃賓虹、潘天壽、劉開渠、李可染、常書鴻、倪貽德、吳大羽、關良、李超士、蔡儀等,都是全國美術界享有較高聲譽的藝術大家。
五四運動後杭州發生的文學革命,不論文學理論或創作實踐,都突出民主、科學的內容和反帝反封建的主題,湧現了一批著名的現代文學家。魯迅、劉大白、朱自清、葉聖陶、郁達夫等都曾在杭州工作或創作。開印學史上一代先河的西泠印社,彙集了一大批在全國最負盛名的印學家和金石書畫鑒賞、收藏家,把我國的印學和書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杭州市的文化藝術事業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獲得全面發展。雖然也曾有過曲折,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文化藝術事業遭到極大破壞;但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杭州的文化藝術事業迅速走上正常的發展道路,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文學創作得到較大的發展。50年代,各種文藝報刊紛紛創辦,浙江日報的《副刊》、杭州日報的《初陽》、浙江省文聯的《東海》、杭州市文聯的《西湖》,先後問世。80年代,大型文學刊物《江南》誕生。中國作家協會浙江分會、杭州市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名杭州市作家協會)先後成立。在省、市作協的推動下,湧現出大批文學創作人才,有的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文學創作進入新的時期,許多作品在全國和省內得獎。
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戲曲藝術不斷繁榮。1956年,浙江昆蘇劇團赴京演出經整理改編的昆劇《十五貫》,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人民日報為此發表題為《從“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說起》的社論。1958年,杭州越劇團帶著《關不住的姑娘》、《一日千里》等節目進京演出,受到首都文藝界和群眾的歡迎,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60年,昌化越劇團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楊立貝》在杭公演,3年中演出450多場,觀眾數十萬人次。到1966年,全市共有11個劇種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3個;有省和市屬藝術學校各一所,同時建立戲曲劇碼整理小組,湧現一批優秀的劇作和劇作家。“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為迅速改變演員青黃不接的狀況,浙江省戲曲小百花會演在杭州舉行。不久,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建立。此後,“小百花”在浙江、杭州到處開放,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桐廬越劇團青年演員擔綱主演的《繡花女傳奇》、《桐花淚》先後拍攝成越劇戲曲片;富陽越劇團晉京演出《金殿拒婚》。杭州歌舞團、杭州雜技團多次赴歐、美、日本以及中東、非洲等20多個國家演出。一大批青年演員在全國和省內得獎。
電影事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1958年成立杭州市電影公司,各縣相繼成立電影管理站,後又改為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到1985年止,市區有專業電影院、影劇院、會堂共21個放映場所,對內對外電影俱樂部82個;杭州市所屬7縣先後建起縣城、集鎮、農村電影院208個,農村放映隊440個,個體電影放映隊16個,形成遍及城鄉的不同層次的放映網路,大大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群眾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至1985年,全市有市級群眾文化機構4個,城區、縣文化館13個,城區街道文化站30個,農村鄉鎮文化站395個,鄉鎮文化中心71個,工礦俱樂部2647個。這些組織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適應不同興趣愛好和不同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的群眾需要,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杭州的公共圖書館原來只有浙江省立圖書館一家。1958年杭州圖書館成立。1982年杭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單獨建制。至1985年底,杭州共有省、市及各縣圖書館10家,以及眾多的文化館(站)圖書室,黨政機關、科研文化事業單位、工礦企業的圖書室或資料室。
美術事業日益繁榮。浙江省、杭州市先後成立美術家協會,舉辦名家書畫展覽,書畫活動頻繁。1980年1月西湖畫會成立,9月潘天壽紀念館在畫家故居落成。1983年浙江畫院在杭州成立,1985年杭州畫院成立,進一步推動了杭州美術事業的發展。
工藝美術在瀕臨絕境中得到新生。1960年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9月杭州市工藝美術學校成立,開設石雕、木雕、竹編、刺繡四個專業,培養了一批民間工藝美術人才。1979年4月,在北京舉辦杭州工藝美術展覽,展出作品1384件。1983年6月,老藝人朱念慈的扇面書法《唐人絕句一千首》在全國第三屆工藝美術百花獎中獲一等獎,由國家永久收藏。
綜觀杭州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歷史悠久,自良渚文化起,經春秋末期的吳越文化、秦漢後的六朝文化、唐及五代吳越國文化、宋元明清文化,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文化藝術,歷數千年而傳承不衰,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具有濃郁的江南韻味,洋溢著江南水鄉的秀美,無論是戲曲、繪畫、小說、詩歌,還是工藝美術、古籍出版,無不突現出可與西湖山色相媲美的意韻;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大師,書畫家、作家、藝術家、藏書家層出不窮。這些都成為杭州作為文化之邦的深刻內涵,使杭州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