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雁蕩山瀑布群

.雁蕩山瀑布群,人們通常所稱的雁蕩山,實為北雁蕩山。它是括蒼山的餘脈,坐落在浙江樂清縣境內。自古以來,人們讚歎雁蕩山之美在於瀑,故素有“萬條流泉千條瀑”之稱,它與黃山奇石、廬山雲霧齊名,為我國名山風景中的“三絕”。

雁蕩山上的瀑布數量較多,僅載入志書有名稱的便有18條。下面擇其主要幾處瀑布簡述之。這些瀑布是:大龍湫、小龍湫、三折瀑、散水巖、西石樑大瀑和梅雨瀑。

大龍湫瀑布




雁蕩之美在於瀑,瀑布之首當推大龍湫了。蔡元培先生遊覽雁蕩山之後,曾這樣寫道:








天台之瀑一大勝,雁蕩之瀑長者優。
天下之瀑十有九,最好唯有大龍湫。

大龍湫高達190米,在我國眾多的瀑布中,亦算相當高的了,且瀑布終年不斷,四季景色不同,甚至在同一天內,亦會受到風力、晴雨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不同的景色。

每當秋天之季,水量驟減,瀑布上端尚有如珠簾下垂、玉帶飄空,可下落幾丈後,則已化為細如粉、白如雪的一片迷濛水霧,在山風的吹拂下,水霧上下翻騰,四處飄散。據說,當山風直吹瀑布時,瀑下的碧潭之中,會出現一條銀龍在水中翻騰嬉戲,左右搖擺,上下翻滾,煞是奇特。其實這條銀龍不過是大龍湫跌入潭中,激起的道道漩渦,朵朵水花而已,只因山風的變化,才在水中翻滾彎扭起來。此時若陽光燦爛,瀑布散城的水氣煙霧之中,就會出現一條巨大的彩虹。大龍湫的景色是多彩多姿的。

盛夏季節,雨水豐沛,大龍湫水量陡增。尤以雷雨初晴時,大龍湫之水,若萬匹野馬,從百丈崖壁上猛奔下來,震天動地,在深潭反激起丈許水柱,捲起萬朵浪花,在山風吹拂下,如橫雨飄灑,直撲面門,使人難以近觀。當年著名旅行家游經大龍湫,亦感歎大龍湫:“轟然下搗潭中”,氣勢磅?。

至於陽春時節,江南多綿雨,大龍湫顯得更為嫵媚、柔美了。

如此雄壯與秀媚兼而有之的美景,自然引得無數詩人為之吟唱,畫家為之傾倒。清代著名學者阮元在《大龍湫歌》中這樣寫道:

雲煙雨雪銀河虹,玉塵冰~湖珠簾櫳。
萬象變幻那足比,若涉擬議旨非工。

清代乾嘉時代三大詩人之一的袁枚的《大龍湫》一詩,對瀑布描述得最為生動、形象和詳盡,時人競相傳誦不已。詩曰:

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布兜羅綿。

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
況複百丈與千丈,水雲煙霧難分焉。
初疑天孫工織素,雪梭拋擲銀河邊。
繼疑玉龍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
誰知乃是風水相搖盪,波回瀾卷冰綃聯。
分明合併忽分散,業已墜下還遷延。
有時輕舞工作態,如讓如慢如盤旋;
有時日光來照耀,非青非紅五色宣。
······

袁枚的詩句之優美,想像之豐富,的確形象地描繪出大龍湫的風姿。使其他詩人自愧才疏筆拙。不過“欲寫龍湫難下筆”(清朝畫家江_"叔語),要真正領略雁蕩龍湫之美景,惟有自己親去觀賞一番。

大龍湫注入錦溪,匯合其他涓涓細流,流至東南峽中成一大澗——筋竹澗。筋竹澗又繞山迂迴曲折而行,流經灘潭,共匯成初月、菊英、峽門、葫蘆、漱玉、下培等18個碧潭。

相傳唐朝四川眉州青神縣(今眉山縣)高僧諾詎那東來雁蕩,於大龍湫下抱膝觀瀑而坐化,後人敬慕而砌塔建亭,並尊諾詎那為雁蕩山之開山鼻祖。至唐五代時,僧人貫休作《詎那之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後人取其中字句,而將筋竹澗上流一段峽谷稱為“經行峽”,把大龍湫前面的一座山峰稱為“宴坐峰”,並建造了“諾詎塔”、“宴坐亭”以紀念之。此外,大龍湫附近還有一些石刻。如康有為所題“白龍飛下”,碧潭旁巨石上刻有“杜審言來此”等字。

三折瀑


自烈士墓東側北行一二百米,即到三折瀑的下折瀑下。從下折瀑拾級而上,可依次觀賞到中折瀑和上折瀑,再抄山路經開源洞從淨名坑下山。

遊人來到下折瀑前,抬頭仰望四周天空,竟成葫蘆形,故人稱“葫蘆天”。逐步攀登至蘭花亭,再回望下折瀑,已在腳下。自蘭花亭繼續前行30多米,即到了中折瀑。此折實是三折瀑中最美的一折瀑布。危崖高聳,圍成一個半圓形,崖壁刻有“雁蕩第一勝景”六字。再觀飛瀑,從崖後翻越而下,傾潑下來,夾帶著無數水珠,從容落入潭中。而山風迴旋時,千萬水珠煙霧亦隨之而飛轉;若晴空萬里,麗日當空,上午9時許,陽光在水雲煙霧之中,會畫出一個繽紛的彩虹。遊人可沿潭旁小徑,繞到瀑布後面去,此時仰觀中折瀑,若白龍從藍天而降,更是一派神奇景象。難怪現代文豪郭沫若游雁蕩後,偏愛中折瀑,題詩曰:“奇峰傳百二,大小有龍湫,珠簾掩翠樓。”

自中折瀑繼續往上翻過山嶺,便到上折瀑。上折瀑也在陡崖之間,由於水勢較下折和中折為小,瀑布從崖壁上傾瀉下來,落入石坑,發出潑勒勒的聲響,捲起堆堆水花後,又繼續往下流去。上折瀑之景,亦是秀麗嫵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