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廣西賀州市昭平縣樟木林鄉客家圍屋

廣西賀州市昭平縣樟木林鄉客家圍屋,昭平縣樟木林鄉客家圍屋

在昭平縣樟木林鄉,有一座鮮為人知的客家大圍屋———新華村石城圍屋,又名田洋圍屋、田洋寨、石城寨。據賀州市博物館研究員前去考察後表示,石城圍屋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是目前賀州建築佔地面積最大的客家圍屋,也是賀州市<獨一無二>的棋盤形圍屋。

石城圍屋座落於樟木林田垌中央,座東向西,背靠海拔800米以上的連綿群山。顧名思義,石城圍屋的左右及後牆都是用半米見方的大石塊砌成的,成為一個人工的石城,故而得名。圍屋的前牆則是高達2.6米的人工夯土牆。客家圍屋長90多米,寬60多米,整個面積達5500多平方米。圍屋四周以房屋代牆,中間有泥磚木質結構房子9大間,架構呈當地所把玩娛樂的一種“六子棋”棋盤形狀。這座堅固安全的圍屋建成至今已達180多年,仍基本完好,整座屋子造型具有廣東客家圍屋的特點。

石城圍屋裡住的全是葉姓人家,最多時住有50多戶400多人。圍屋始建者為葉紀華、葉紀珍。清嘉慶乙丑年(西元1805年),葉紀華、葉紀珍兄弟自廣東揭西西遷樟木林。積蓄了一筆財富後,時至道光年間,即以廣東先祖居宅的構造,用附近石山的青石塊為主要建築材料,僱用上百名湖南民工建起了石城圍屋。

石城圍屋結合了地方特點,一是三面牆用大青石塊漿砌成兩米多高的石牆並建成廂房。二是在圍牆內建造兩排距離相等、橫豎一致的瓦房,每間瓦房均為“上五下五”結構。整座圍屋現有15個天井,20個廳,200多個房間。三是在圍屋在中軸線中心正面牆體建一座大門,正面兩邊離側牆7.35米處各有一個中門,這樣將石牆四面連結成封閉式圍屋。整座圍屋外牆(除炮樓上)四周沒有一扇窗戶(現前牆窗戶是近年安裝的),只有四十多個防禦槍眼。

石城圍屋的特點還有,一是規模大,可聚族而居。圍屋建成後劃分明確,以圍屋的中軸線為界,左邊劃分給兄長葉紀華及其族系;右邊劃分給弟弟葉紀珍及其族系。二是裡面棋盤形的佈局,劫匪進入時有利於襲擊和防禦。三是整座圍屋前後左右倚圍牆建成廂房,廂房主要是用作雜物房,匪亂時可以將圍屋外族人集中住進圍屋廂房裡。四是圍屋後牆原有兩座高大的青磚炮樓,兩座炮樓當時起到哨望和防禦功能,兩座炮樓均被毀。這座圍屋的選址和名字也有來歷。當初葉紀華、葉紀珍從廣東揭西初遷樟木林時,先到老田洋,再遷移到新田洋現址。當時該屋選址在田垌中央,四周都是較平坦的農田,可從高高的炮樓上眼觀四方,劫匪從任何一個方向襲來均能一眼可見。另據族人介紹,當時一位有學識的先生認為舊田洋是“烏鴉落洋”地,而此處為“烏鴉落洋再落洋”之地,即此處是聚財和人丁興旺之地,因此選址在此。

石城圍屋最讓人歎為觀止的就是三面牆的巨大石塊,大的近一米見方,重達上千斤。圍屋地處田垌中間,離最近的石山也有一里之遠,在沒有任何機械起重的情況下,近兩百年前的當時是如何搬運到來的呢?據當地的老人說,石頭是從屋後一里多的石山上打鑿下來的。在秋收之後,田垌中間已無農作物,就在石頭經過的地方鋪上一層厚厚的黃泥夯實,然後灑上水,黃泥濕潤後就形成了十分平滑的路面,把石頭撬到路面上,用繩子輕輕一拉,不用費太大的勁,就能把上萬塊鬥大的石塊搬運到工地上。這不能不說是當時的一項了不起的工程。圍屋裡的所有巷道路面全部都鋪上鵝卵石,猶如我們今天鋪上一層混凝土一般,起到防腳沾泥漿的作用,而雨水又可以輕易地滲到地下。各戶門前的鋪石具有獨特的古韻,有的門前鋪成八卦形,有的門前鋪成金錢形,寓意頗佳。

按照客家圍屋的特點,一座大形的圍屋前必有一個半月型的小池塘,以備水飲用和滅火,而田洋圍屋卻沒有,這是什麼原因呢?據當地老人介紹說,現在距離圍屋前一里遠的小河,叫馬河,原來就是在圍屋的左邊流來,在屋前流過,距離圍屋不過二十多米,只是後來河流改道,才離圍屋越來越遠的。可見當時門前半環繞的小河就已經起到池塘所起的作用。圍屋裡面沒有水井,只是從左側門出去十多米有一個水井,井為建造圍屋時所挖。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原居石城圍屋的居民,大部分已在圍屋外獨家建起了鋼筋混凝土房屋,分散而居了;現圍屋裡也只剩下十餘戶人家。因此,這座古老又獨特的石牆圍屋卻成了樟木林鄉客家人歷史變遷的見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