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介紹介紹普陀山

介紹介紹普陀山,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本島東約5公里處,與著名的沈家門海港隔海相望。普陀山的名稱來自佛教《華嚴經》,全稱為“普陀洛迦”、“補坦洛迦”梵語的音譯,意為“美麗的小白花”。由於中國歷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來,慣稱為“南海普陀”。
普陀山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呈狹長形,南北縱長8.6公里,東西橫寬3.5公里,面積12.5平方公里,環山一週30公里。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1.3米,有石階1060級。島上層巒疊翠,奇石林立,洞壑幽美,梵宇琳宮,時隱時現。海邊浪擊危崖,潮湧金沙,風景獨絕。島四周海浪滾滾,煙波浩渺。清代裘璉曾給它擬定十二景:短姑勝跡、佛指名山、兩洞潮聲、千步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湧日、盤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煦雪霽、寶塔聞鐘、蓮池月夜。這十二景,雖然沒有把普陀勝景完全概括進去,但也可以說明,普陀的確兼有“海之勝,山之幽,佛之瑞”。有人又把寺院、金沙、奇石、潮音、幻景,稱為“普陀五絕”。前人曾把普陀山和西子湖相比:“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更有人把它比作中國東方的天涯海角,世外桃源、蓬萊仙境、海天佛國。
普陀山成為佛教聖地始於唐代。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天竺僧人來此修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聖地。後樑貞明二年(916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台山迎奉觀音像乘船回國,途經普陀蓮花洋為風浪所阻,禱而有應,便在普陀山結廬供養其像,即今“不肯去觀音院”。此後,普陀山就成為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將普陀山佛教各宗統一歸於禪宗。嘉定七年(1214年),甯宗御賜給普陀山寶陀寺“圓通寶殿”匾額,並指定山中各寺圓通殿均得供養觀世音像。明清兩朝帝王對普陀各寺院,或頒聖旨,或贈玉印,或建禦碑,或賜物題字,更提高了普陀山的身價。普陀山現存歷史文物,就有明萬曆皇帝頒贈給鎮海禪寺(現法雨寺)的聖旨,清康熙、乾隆欽賜的海青袈裟,康熙禦碑“海月常輝”的橫額,光緒欽賜的玉印,慈禧畫的牡丹圖等。經過歷朝一千多年的建設,普陀山終於成為“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的“海天佛國”。
在佛教祗神世界裡,與中國人最有緣份的應首推觀音菩薩。唐代即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諺語。他與中國傳統文化水乳交融,影響十分深遠。觀音,又稱現世音,是梵語的意譯,意思是遍觀世間呼救之音。據佛經說,遇難眾生只要一心吟誦觀音的名號,就會得到觀音化身的拯救,因此,大悲觀音的專表尊號就出現了。據《華嚴經》中記載,“觀自在(即觀音)菩薩在普陀洛迦山”。善財童子曾到普陀洛迦山,參拜觀世音菩薩。中國高僧玄奘,在印度取經時還遊歷過普陀山。由於印度的普陀山和中國的浙江普陀山,相似而吻合,也由於觀音信仰的盛行和傳說故事的流行,浙江普陀終於成為觀音菩薩的道場。觀音的形象,初為男身,後為男身、女身不定,元以來漸成女身,妙齡美容,手中常持寶瓶,以洩甘露,普濟眾生。傳說,觀音生日為農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為農曆六月十九日,涅i萌瘴旁率湃鍘C康秸廡┤兆櫻韉氐納頗行排踔糧韝姆鸞掏澆嚼闖藎緗籲啵繅鋝瘓?br>普陀山歷朝相繼興建寺院,如今保存20餘所主要寺院,建築面積約143000多平方米,房屋4700多間,其中的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規模宏大,建築考究,是寺廟建築群的典型。普濟寺,初建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佔地14000平方米,有殿宇9座,樓閣12座,堂屋16座,共200餘間,建築宏大,規模雄偉。天王殿的四大天王,大圓通殿高6.5米的觀世音主像和三十二應化身佛像已重新雕塑,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姿態雄偉,表情豐富,有一定藝術價值。法雨寺內圓通殿中的“九龍盤拱”,十分著名。它外觀金碧輝煌,內部宏制巧構,頂端穹隆成拱圓形,正中懸掛著一個大珠球,四周懸著九根豎椽,每椽均雕著昂首舞爪的蟠龍。九龍飛舞,爭搶珠球,妙趣橫生。慧濟寺位於普陀山最高處,登臨一望,極目千里,大海揚波,激盪胸懷。
珍貴文物多寶塔,在普陀山普濟寺前,又稱太子塔。據塔上題記雲,建於元元統二年(1334年),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重修。全用白石砌成,四面三層。塔下有二層高台,台的四面和轉角處都飾有螭首,體態雄健,形象極其生動。欄杆望柱柱頭飾蓮花,欄板兩側雕刻天王立像。每層每面有壺門式壁龕,龕內雕佛像。頂層四角飾山花蕉葉,塔?為仰蓮寶瓶。在浙江已發現的元代石塔中最為精美。珍貴文物楊枝觀音碑保存在楊枝庵內。楊枝庵,在普陀山雪浪山西象王峰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碑高2.5米,寬1.2米。鐫刻著寶蓋瓔珞、手執楊枝和淨瓶的觀音大士立像,像出自唐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為明寧紹參將劉炳文訪得拓本,由武林(杭州)工匠孫良所刻,石碑陽雕陰刻、剛柔相間,保持了原作的藝術風貌,系“普陀山三寶”之一。唐代名畫家閻立本作品的碑刻全國僅5處,普陀山明刻楊枝觀音碑是其中之一,保存至今,完美無缺。普陀山上有著名的潮音洞、朝陽洞、梵音洞等巖洞,尤以潮音洞最為壯觀。潮水賓士入洞,浪石相激,聲若轟雷。漲潮時,倚巖俯視,彷彿蛟騰足下,險怪百出。南天門,位於普陀山南的南山上。它孤懸入海,與本島一水相隔,架有環龍石橋,相接而通。此地巨石林立,]裳腋咚剩杏辛絞緱牛砷芷鸞牽屑涫橛?ldquo;南天門”三字。其地多摩崖石刻,清康熙年間武將藍理所題“海山大觀”四字,蒼勁有力,引人注覘目。普陀山梅嶺峰上,有兩石相累如盤,上石高約2.7米,體積40多立方米,上寬下窄,頂巔平坦,可容30人。下石周廣20餘米,將上石托住。兩石相接處周圍約二三尺,險若滾卵,確安穩如磐。石上有侯繼高書“磐陀石”三個大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石”。此外,海天佛國石,在慧濟寺下,西茶山上,由三石組成。下兩石並列傾斜欲坍,上一石淩空昂立。下石有明代抗倭將領侯繼高題寫的“海天佛國”四字,筆力雄健,氣勢磅?。上石書“雲扶石”三字。因為下二石e2而不墜,故稱“雲扶”,可謂普陀一奇。
普陀山漫山古樹,四季常青。山中大樟樹,約有1170餘株。普慧庵內有大樟樹,圓周6米,樹齡在800年以上;還有大銀杏、竹柏、羅漢松等。佛頂山慧濟寺西側有“鵝耳櫪”,是我國所獨有的稀少珍貴樹木,定名為“普陀鵝耳櫪”,受二級植物保護。此外法雨寺、普濟寺、觀音洞、觀自在菩薩牆,及妙莊嚴路旁,均有古樟怪樹。普陀山寒潭苦竹,滿山蔥鬱,使人有“野中卻生美意”之感。1982年春,普陀山軍民僧尼分別在正趣峰、象王峰至佛頂山一帶,種植樟樹萬餘株,又在法雨寺和望海亭等處,種植銀杏和金錢松,在千步沙周圍種植大批麻黃樹苗,把這座名山打扮得分外妖嬈,成為名副其實的海天佛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