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難得古鎮偷閒時

難得古鎮偷閒時,江南的四月,最為古今遊人所推崇,萬綠萌發,山花燦爛,太湖碧波漣漣。春風襲來,吹皺一池春水。若逢絲絲小雨,落櫻桃花繽飛,綿綿山岱之下,白牆青瓦的江南古居隱隱若現……此情此意千百年來竟醉倒了無數文人騷客,萬眾遊客.
蘇州人喜歡飲茶是全國有名的,一首《茉莉花》歌曲膾炙人口,大家都知道蘇州人喜歡喝茉莉花茶。蘇州的名茶不知其數,最為出名的當推蘇州東山的碧螺春了。品茗碧螺春,有較多講究,首先需在透明的細腰玻璃杯中傾注水溫在七八十度的開水半杯(水溫太高,宜將茶葉泡熟,使好茶走味;而用玻璃杯,則是便於欣賞碧螺春的外形及碧綠的色彩),然後放入小撮碧螺春(先注開水,再放茶葉,也是碧螺春茶與它茶的相異之處),其時可見原來蜷曲似螺的碧螺春茶葉徐徐沉至杯底,並隨即舒展而成一片片的嫩葉,這時,可將玻璃杯中的水小心慢慢倒出來(因品茗碧螺春為茶繫手工製作,此舉意為清除茶葉中的骯髒雜質),只剩茶葉,並再次倒入開水,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細細品味碧螺春茶色,香,味具全的獨特茶韻了。東山人不分男女老幼,人人喜歡飲茶,好像不會飲茶就不是東山人似的。而且在招待客人飲好茶時,須講究用當地的山泉來徹茶。好水好茶,相得彰益,方為佳茗絕飲。歷史上不少名人曾專程至東山煮泉品茗,如明代名人唐寅就曾到東山翠峰塢悟道泉品茗,有其詩為證:
“自與湖山有宿緣,傾禳剛可買吳船。綸巾布服懷茶餅,臥煮東山悟道泉。”
由古人的飲茶之道到如此講究的地步,可見飲茶的樂趣了
江南古鎮——東山太湖之濱,每逢假日到處是國內外遊客的身影,他們或倘徉在湖濱楊柳樹下;或會聚山頂遠眺萬傾碧波;或圍聚在石桌上品茗碧螺春……。但是一到中午時分,喜歡鄉野情趣的遊客大都在太湖中的太湖船餐上品嚐東山的太湖湖鮮。太湖湖鮮的最大特點是:“鮮、活、新、嫩”,自然清雅,回味無窮。“統覽湖光山色,細品水中仙餚。”就是太湖船餐的真實寫照。確實,這幾年,東山太湖船餐已名聲在外了!太湖船餐講究的是水產新鮮,蔬菜為當地農家自產,太湖的典型名優水產,顧客一般都可以吃到,如太湖三寶:銀魚,蓴菜,梅鱭魚。再有就是氛圍好,你想窗外浩瀚太湖,青山連綿,腳下船廳隨波起伏,桌上各式太湖名餚引人垂誕,確實讓人感到心曠神怡。這種感覺是城裡無論如何也找尋不到的。而這也恰恰是吸引城市一族的魅力所在。用餐結束,如有雅興,還可乘坐漁船或快艇在太湖中流覽湖光山色,太湖風采。
陸巷古村,於南宋漸成村落。在東山後山,背山面湖,桔林蔥鬱,風景秀麗,遠望如一幅“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傳神畫圖。陸巷村自明代王鏊而後,明清兩代,名人輩出,使這個僅有百戶的山村,巨宅鱗比,牌坊相接,其道路之修整,屋宇之恢弘,冠於江南。現保留明代建築20多處,清代建築比比皆是。如遂高堂,晚三堂,見山堂,惠和堂,粹和堂等。村內道路叢橫,皆以青磚徹成人字紋,主街以條石鋪面。道邊鐫刻上下轎馬的標記,是研究明清禮儀不可多得的資料。村中尚有明王鏊解元,會元,探花三個碑坊石柱的殘跡。而登俊,閣老兩坊,惜年久已廢。王鏊的故居惠和堂是標準的明代官宦宅地建築的代表,進深五進,縱向軸線三路。所用木料均為楠木,宅地面積2000平方米。同時,古村也是觀賞湖光山色的最佳處。每當時近黃昏,舉目湖上,“波底夕陽紅濕”的美景盡收眼底。遠處點點歸帆隱現於煙波浩淼間。如值金秋之際,則山下萬綠叢中,鑲嵌點點紅桔,分外悅目。山崖頂上,則有巨石七八塊,橫屹側臥,中有一塊大石,其上腳印長尺餘,足踟,足弓,足跟清晰可辯,這是陸巷著名的景觀之一“仙人石”。由仙人石往西,桔林深處,有一深澗,溯流而上,澗源在山谷盡處,便是著名的“化龍泉”。有清代詩人陸燕頡的《化龍池》為證:
"瀑泉惟嵩嶺,勝甲五湖峰。亂石穿雲線,清池墮玉龍。流侵浣女石,潤入掛衣松。橋上何時坐,須遲雨後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