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樂山大佛在哪裡?

樂山大佛在哪裡?,樂山大佛坐落在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依淩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莊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又名淩雲大佛。
佛像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大佛為彌勒倚坐像,坐東向西,面相端莊,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餘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雕刻細緻,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氣勢恢宏,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
樂山大佛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西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水流直衝淩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隻常觸壁粉碎。淩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佛座南北的兩壁上,還有唐代石刻造像9O餘龕,其中亦不乏佳作。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髒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裡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稜、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裡保存,可惜於後來被毀。
大佛頭部的右後方是建於唐代的淩雲寺,即俗稱的大佛寺。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三大建築群。

峨眉山和樂山大佛(英文名稱:Mt.EmeiandLeshanGiantBuddha)於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準C(IV)(VI)、N(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200-016)。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西元1世紀,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它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量積澱。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巖上雕鑿出來的,彷彿俯瞰著三江交匯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峨眉山還以其物種繁多、種類豐富的植物而聞名天下,從亞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可謂應有盡有,有些樹木樹齡已逾千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