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北京的廣安門大街

北京的廣安門大街,■歷史文化背景

廣安門大街是北京城最古老的大街之一,此街自唐代幽州建城起,就是連接東西的一條大道。遼代建南京城沿用唐幽州城舊址,城垣四至及城內佈局大體上沒有重大變化。遼南京城有一條筆直的貫通南京的大街叫檀州街,街西起南京城西門清晉門(廣安門外甘石橋附近)東至敬客坊(爛縵胡同一帶),這條街大體就是現在的廣安門大街。金朝建陪都於北京後,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向東、西、南方向擴展,金貞元四年(1156年)中都城建成,設西門三座,其北門為彰儀門。自施仁門至彰儀門有一條貫通東西的大街,這條街大致位於現在從虎坊橋至灣子一線,廣安門大街正位於此街的東中段,這條街是金朝最繁華熱鬧的街道。元滅金後,在金中都北側建大都城。人們去舊南城遊覽,廣安門大街又成為大都城郊野的一條重要通道。



廣安門大街是穿經蓮花河至盧溝橋的古道,也是西南方向從陸路出入京城的唯一通道。天下十八省所隸官員朝覲,工賈來者莫不遵路於此。明清兩朝南方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皆從廣安門大街進京。當年李自成入京,其一支軍隊即從廣安門大街入城。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攻破宛平城攻入廣安門大街進京。

廣安門大街一直是土路,到了清雍正年間,雍正皇帝修建清西陵,他下令從廣安門到宛平城修築石板路。據史料記載「自廣寧門至小井村,長一千五百丈,皆填窪為高,砌以巨石,其廣二丈。」這段長1500丈的道路,共花費白銀八萬兩。後來因年久失修,街道的路面變得坑窪不平。1926年,馮玉祥進京時,用土加墊石道,將石道埋於土下,廣安門大街的石板路成為了黃土路。1938年廣安門大街又被修築成混凝土路面。解放後,廣安門大街進一步拓寬道路,此後幾經修建成為現在這條通衢大道。

■廣安門與彰儀門不是一座城門

我們有時會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看到,在一些老百姓的口中聽到,廣安門是彰儀門的說法,這不免使人產生誤解,以為廣安門就是彰儀門。其實廣安門和彰儀門根本就不是一個城門。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建外城,辟有城門七座,即東便門、西便門、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和永定門。廣安門在明朝時叫廣寧門。清代道光年間為了避道光皇帝e洌某乒惆裁擰9惆裁攀峭獬俏韃嗟囊蛔匾敲牛籩攣揮諳衷詮惆裁帕?磺畔隆O衷諢?嗆傭毒褪峭獬塹某喬健?上鮮蘭臀迨甏惆裁乓蚰昃檬薹漣煌?徊鴣耍渙糲鋁斯惆裁諾牡孛?br>
彰儀門是金中都西邊三座城門中最北邊的一座城門,其故址大致在廣安門西邊的灣子一帶,它正在自東向西橫貫中都城的(即今廣安門內外大街)乾路上,而明代外城的廣安門在金代彰儀門的東面,也正好在這條乾路上,但兩座城門相距有數里地之遙,所以稱廣安門為彰儀門實在有些牽強。

■悠悠唐代憫忠寺

在京城的古?中法源寺可以算是歷史較為悠久的一座。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悼念東征陣亡的將士,詔令在廣安門大街東端南側的位置立寺紀念,但直到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建成,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後又恢復憫忠寺之名。到唐景福年間,寺又重修,並增建「憫忠閣」。「憫忠閣」高大雄偉,古人曾贊之「憫忠高閣,去天一握」。

遼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發生了一次大地震,憫忠寺被毀,但不久即奉詔修復,始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明朝正統二年(1437年),又募資修葺易名為祟福寺。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後改名為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奉詔再次整修,竣工後乾隆皇帝曾親自來到法源寺,並禦書匾額「法海真源」賜給該寺。傳說乾隆皇帝興致所致,信筆為寺題寫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

法源寺幾經改建易名,已與唐代的憫忠寺位置有所變化。現在的法源寺比唐代的憫忠寺要向北推移有數十米。專家經考證後在法源寺前街建有憫忠寺遺址碑作為紀念。

法源寺一直是一座重要的寺院,據傳金時宋欽宗曾囚禁於此。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曾以此寺作為女真人進士的考場。法源寺內環境幽雅,以丁香著名,空房甚多,常有名人寓此。清代詩人龔自珍、國畫大師齊白石均曾寓居此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