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熱鬧三代的晾鷹台

熱鬧三代的晾鷹台,在北京大興區瀛海鄉南宮村西北1公里處,有一座高大的土丘,上面長著一片楊樹,這是南苑皇家園林的重要遺跡晾鷹台。晾鷹台建於元代,為元、明、清三代皇家狩獵的著名場所,約有700年的歷史。
元、明、清三代皇帝都很重視打獵活動。皇帝打獵有兩種方式:一是騎馬射箭獵殺鹿、羊、兔等動物;二是在高土台上縱放猛禽海東青捕捉天鵝、大雁。皇帝在高台上縱放海東青(鷹科,名雕)後,海東青即飛向天空,全力猛捕天鵝大雁,載擒獲之鵝雁歸來,它勞而出汗,再遇地面、空中之雨露,要在高台上晾曬,故而得名晾鷹台。晾鷹台為元代下馬飛放泊之鷹場(亦稱鷹坊、仁虞院),明代也稱「按鷹台」,元代、清代皇帝也常在此訓練兵馬、閱兵,又稱「練兵台」。《日下舊聞考》記載:晾鷹台「台高六丈,逕十九丈有奇,周徑百二十七丈」,佔地約40畝。到乾隆年間台基已變小,高宗皇帝《海子行》詩曰:「迤南有台高丈餘」,「其顛方廣不十丈」。據1941年1月8日北京《民眾報》刊登之《南苑晾鷹台》介紹:「南苑南海子中之大高台……台基廣闊,早年尚有漢白玉欄杆,台之正中心亦鑲有漢白玉檯面,上鐫龍紋精細」「明永樂年中曾加以修葺,並於台側建二十四園,遍置花木,為皇帝每年必幸之所。」明代在台北邊建有幄殿,清代在台旁建有南紅門行宮。這些宮殿已無存,只留下廡殿、南宮的村名。

元定北京大都後,元帝常在晾鷹台縱放海東青捕捉天鵝大雁,然後開筵夜飲。明代葉子奇《草本子》記載:元朝飼養獵鷹的「打捕鷹房」,「歲用肉」即達「三十餘萬斤」。平均每天用肉千斤左右。由此可見,元代鷹房的規模很大。明代《析津志》記載:「天鵝,又名駕鵝,大者三五十斤,小者二十餘斤,俗稱金冠玉體乾皂靴是也,每歲大興縣管南柳林中飛放之所,彼中縣官每歲差役鄉民,廣於湖中多種茨菰(即慈姑),以誘之來食,其湖面甚寬,所種延蔓,天鵝來千萬為群。俟大駕(指帝王)飛放海青鴉鶻,所獲甚厚,乃大張筵會以為慶賞,必數宿而返。」

清代帝王非常重視圍獵、練兵活動。晾鷹台是清代打獵、閱兵、觀馬的地方。清代規定每三年在南苑分別舉行一次打獵、閱兵活動,每年五月在晾鷹台舉行觀馬活動。這些活動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皇帝率親王、大臣、皇帝子孫、八旗官兵等上萬人參加。每次在南苑舉行打獵、閱兵時聲勢浩大,盛況驚人,熱鬧非凡。康熙、乾隆帝多次在晾鷹台參加打獵、閱兵活動。清代禦圍地有圍場、南苑,南苑是清代皇帝的重要打獵之地,大閱圍在南苑舉行,也稱「南海子圍」,每三年一次,每次又分春秋兩期。還在晾鷹台舉行「殺虎圍」,舉行殺虎圍時,將老虎從籠中放出來,進行打虎演習。明代魏之秀《晾鷹台詩》:「晾鷹台回接漚汀,民樂鹹歌囿詔靈。七十二橋虹影渡,騎郎爭放海東青。」清康熙帝《晾鷹台》:「清晨漫上晾鷹台,八駿齊登萬馬催。遙望九重雲霧裡,群臣就景獻詩來。」

在晾鷹台還發生過村民抗擊侵略者的戰鬥。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在南苑大肆掠奪燒殺,侵略軍兩次在南宮殺死老百姓30多人,放火燒燬南宮宮殿和100多間民房。侵略者的行徑激起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南宮是義和團活動的重要場所,南宮一帶許多村民參加了義和團,抗擊侵略者。8月的一天,義和團幾千人聚集在晾鷹台,截擊侵略軍,在村東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戰,殺死侵略軍100多人。

在南苑一帶流傳著晾鷹台獻寶的傳說:農民辦紅白喜事,缺少鍋碗盆勺、桌椅板凳,在晾鷹台前燒香磕頭,就可以按需要量奉獻出來,用完再如數歸還,十分靈驗。後來有的人有私心,借後覓起一部分,這個辦法也就不靈了。

盛況已成歷史。南苑在清末廢棄後,農民在晾鷹台上耕耘刨種,雨水沖刷,致使其土台向外延,高度降低。現在台高10米,周長500米。新中國成立後在台上栽種了幾千株楊樹,現已成林。晾鷹台於1985年列為大興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晾鷹台外,南苑還有西紅門之殺虎台,西北隅之大檯子、二檯子、三檯子,東北隅之三台山(大檯子、二檯子、三檯子),東紅門之單檯子、土樓子等九座供帝王舉行小型狩獵活動的封土台,這些封土台在解放後因平整土地、建房、修路用土而無存。因封土台而成村名的有南苑鄉大檯子村、朝陽區小紅門鄉三台村。

晾鷹台離北京16公里,在北普坨影視城北側,相距500米左右,建議您到北普坨影視城遊玩時,順便到晾鷹台轉一轉,親身體驗一下當年皇帝打獵、檢閱軍隊的風采。可在前門乘坐北普坨專線車,永定門乘926到北普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