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峨眉天下秀-峨眉山

峨眉天下秀-峨眉山,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處。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在我國的遊覽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說是最高的一個,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次峰金頂海拔3075米,三峰千佛頂海拔3046米。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長久以來,峨眉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跡而聞名於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麗。其山脈綿亙曲折、千巖萬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

峨眉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總稱。山勢逶迤,大峨和二峨兩山遠望宛若秀眉一對,「如螓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豔」而得名。人們通常說的峨眉山大多指的是大峨山,山體有古生代花崗岩、變質岩構成,頂部有大面積玄武岩覆蓋。峨眉山介於大涼山和邛?山之間,地質上屬於「峨眉斷塊帶」,懸崖峭壁很多。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山體經風化、剝蝕、冰川、流水等自然力的雕塑,才逐漸演變成今日峰巒奇絕、千姿百態的名山。

由於山上山下氣溫懸殊較大,從山下到山頂氣溫相差約15°C。這種自然環境為各種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山上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茂密的山林,多樣的樹種,到處都是翠綠、碧綠、墨綠的樹葉,使山埋藏在厚厚的綠葉之中。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山勢的不同,加上古木參天,流泉飛瀑,以及陰、晴、風、雨、雲、霧、霜、雪的渲染,使峨眉山的景色更加清幽,風景獨秀。

1996年12月峨眉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峨眉山主要景點

金頂

海拔3077米。是峨眉遊山的終點,由洗象池上行5公里,經過登金頂最長最後的一道有2380餘石級的險坡——七里坡,再經接引殿即至。

金頂上有正殿,古名華藏寺。華藏寺始建於晉漢時期,當時,稱普光殿,後改名為元相殿,又稱「銅殿」。因其殿頂鎏金,瓦、柱、門、窗皆為銅中摻金建造,在陽光下金光閃閃而得名「金頂」。華藏寺側為臥雲庵,庵左為睹光台。華藏寺後是斷巖720米,峭絕如削,這裡遙對西康雪山,下臨3000多米的深壑。立於其上,但見雲霧浮沉,深不可測,令人怵目驚心。登臨金頂,不能不看「金頂四奇」而欣賞「四奇」的最佳觀賞點在臥雲庵左側的睹光台。

報國寺

海拔551米,位於今峨眉山市的峨眉山麓,離市內約7公里,是峨眉山進山的門戶,為峨眉山第一景。馮玉祥將軍曾題寫了「名山起點」四個大字。報國寺原址在離現址不遠的伏虎寺對岸的瑜珈河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原名會宗堂。當時寺內供奉著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大第子普賢菩薩、道教創始人的化身廣成子、春秋名士陸通,取儒、道、釋三教會宗合祀之意。清順治年間(1644-1661)移址至此重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並取佛經中「四恩」之一「報國主恩」之意,御賜「報國寺」名。後經兩次擴建,成為四層殿宇、亭台樓閣俱全、佈局典雅的宏大寺廟,其規模為峨眉山下的寺院之首。寺院山門「報國寺」匾額為清康熙皇帝禦書,寺內殿宇軒昂。山門、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賢殿、藏經樓等,自前至後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周圍有花影亭、七香軒、吟翠樓、待月山房等建築。排列有序,佈局井然。寺內,杜鵑、山茶、丹桂、臘梅四季飄香;寺外,林木蔥鬱,山花爛漫,一派鳥語花香的佛國世界。大雄殿內,中間供奉著釋迦牟尼,兩側排列十八羅漢。七佛殿內尊放七座高大的佛像,中為釋迦牟尼。左右兩側分別排列著毗婆屍佛、屍棄佛、毗盧婆佛、拘摟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六尊佛像。原有的道教始祖和儒教代表人物像已不再有。

報國寺記憶體有大量珍貴的文物。七佛殿內,兩側牆壁上存有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四幅《七佛偈》木刻條屏真跡。七佛殿後,有明永樂十三年(1415)由江西景德鎮窯工燒製而成的大型彩釉瓷佛一尊,高2.7米,佛像底座為千葉蓮台。瓷佛身綴千佛蓮衣,暗含「一花一世界,千葉千如來」的佛經教義。這尊瓷佛形象高大,比例勻稱。生動形象、線條流暢,實乃國內罕見。

藏經樓裡存有元代書法家趙孟?書寫的《王右軍蘭亭序》大條幅及鄭板橋、康有為、張大千、徐悲鴻等名家墨蹟。藏經樓兩側,有包括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在內的文物、書畫、工藝美術品、生物標本等陳列,以及峨眉山全境模型,為遊人瞭解峨眉山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報國寺周圍古楠修竹掩映,寺外松林中新建一大亭,將原聖積寺的大銅鐘移至此。

仙峰寺

海拔1762米。面向華嚴頂,背靠危崖。仙峰寺附近兩石夾道,對立如門,亦名天門石,前行數十步即抵山門,額題「仙峰禪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