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桃園三結義的桃園在哪?

桃園三結義的桃園在哪?,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說到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那麼,三國歷史上有沒有過桃園結義這件事?它又是怎樣來的呢??

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確是非同一般。《三國誌·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從關羽「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願,但史書只說他們「若兄弟」,並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

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像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誌平話》和雜劇。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三國誌平話》,雖然只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其中就有「桃園結義」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莊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統計,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元人雜劇已有四十多種,幾乎是三國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戲劇舞台,對《三國演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專門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齣戲,情節與《平話》又有不同,寫關羽殺了趁亂圖謀立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陽,一日到張飛的肉店買肉下酒,屠刀卻被張飛事先用千斤巨石壓住。關羽搬動巨石,讓張飛欽佩不已。張飛往客店相訪,先拜關羽為兄,後又遇見劉備,見他容貌堂堂,有富貴之相,又是帝王后裔,於是與關羽共拜備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至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關於結義的描寫,就更是純粹小說性質的想像了,做不得真。

結論:1.小說中的「桃園」,不是台灣的桃園縣,而是指張飛家後院的桃樹的園子。
2.它的所在地,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