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旅行:我國梁式橋型的精品傑作洛陽橋位於何地?

我國梁式橋型的精品傑作洛陽橋位於何地?,洛陽橋

又名萬安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東北10公里處,跨越洛陽江的梁式古石橋。
洛陽橋於宋代皇佑五年(1053年)四月動工,於宋代嘉□四年(1059年)十二月完工。據起造洛陽橋的宋朝泉州知州蔡襄撰寫的《萬安橋記》記載,泉州萬安橋「壘址於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寬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糜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為安,民莫不利」。由此可見,洛陽橋已具有一定規模,對於溝通泉州港口至福州和京城的官道,乃至促進工商業的發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座橋已經歷代多次修繕重建。現存的洛陽橋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的。橋的北端築有橋堤,橋由堤接出有41孔,通過江中小島後,繼續南展有7孔,接入橋南端橋堤。全橋共48孔,長540米。若計及兩端橋堤,則橋全長為834米。橋每孔有花崗石樑7根,每根梁高約50釐米,寬約60釐米,長11米。橋面兩旁護以石欄,有石根500柱,石欄長度與橋長同。但欄板、石柱今已不全。橋墩砌體相當龐大,兩
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勢。此外有石獅28只、石亭7座、石塔9座、橋堍四角有石柱等。
洛陽江河道寬闊,瀕臨海灣,水深流急,時有風潮,要修築橋樑的基礎,在當時是十分困難的。宋代建橋師們創造了壘址於淵、種蠣固基的巧妙方法,建造了洛陽橋的基礎。這種方法是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橫過河道;然後,以蠣房散置其上,兩三年後蠣房繁殖,遍膠石基,成一整體。在這石基上用巨型條石砌成梭子形,即成橋墩,潮汐來去,不能衝動,再在其上浮運安置石樑。蠣房是在淺海灘生殖的牡蠣,它長有貝殼,成片成叢密集繁生,可把散亂的石塊膠結起來。種蠣固基過程一般需2~3年。洛陽橋用這種方法建造了橋樑的筏形基礎,並
用這種方法加固了橋墩。為了保護橋基和橋墩,在橋位元標誌範圍內禁止采牡蠣。這在當地成為一條法律,並為歷代所沿用。
洛陽橋於1932年在橋墩上添建一矮墩,在其上置鋼筋混凝土橋面板以通行汽車。原石樑仍在原處未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接幣的捕手 的頭像
    接幣的捕手

    真愛挖礦又旅行

    接幣的捕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